點選連結看報導-轉貼至天下雜誌https://www.cw.com.tw/amp/article/5115032?fbclid=IwAR0uQBn0_cFBrbCqZWz9r_R45BhZqmbcZwi4CYE2nJVIJumQ2FHXsyI0uuA
「我們壓力不比醫護小」 長照對象確診,夾在責任和病毒間的照服員
長照不能斷,卻是疫情重大破口之一。居家照服員一邊要穩住被照顧者的維生需求,一方面要避免被感染;但相較於醫護、警消,他們的防護資源微薄,每一次出勤,都在冒風險。

因接觸過確診者,獨自隔離超過一週的照服員唐順菊,仍掛心著平常照顧的獨居老人,會不會餓著了。 圖片來源:唐順菊提供
文 鄧凱元 天下雜誌724期
2021-05-31
✮疫起守護撐台灣 平民抗疫英雄故事大募集
「我是真的嚇到了,一整個晚上都沒睡,早上6點就去醫院排隊快篩,」事隔一個星期,核酸檢測(PCR)已採陰,40多歲的照顧服務員唐順菊,雖已確定沒感染新冠肺炎,仍心有餘悸。
雙北升級3級警戒的當天,她一如往常,來到93歲的獨居長者家中準備幫忙打理餐點。
但這天很不對勁。原本身體硬朗的長者,說他全身無力,沒辦法幫唐順菊開門了。
因為長者就住在中萬華,也就是這次疫情的熱區,唐順菊立刻通報上級,幾個小時後,長者被救護車載走,確診新冠肺炎。
立心慈善基金會 小檔案
成立/1987 年
執行長/黃也賢
主要業務/居家照護、兒福、送餐
唐順菊因為每天固定到這位長者家中2小時,幫忙煮飯、清潔身體等,有感染風險。她立刻搬離原本一家五口的家,一個人到親戚的空房裡自我隔離。
3級警戒宣布後,社區的日間照護據點停止營運。
但唐順菊所肩負的到府服務,例如身體清潔、餵食、陪同就醫與送餐等,關乎照護對象基本的維生需求,因此服務不能停。
不過,因為居家照護要與被照顧者在室內近距離接觸,照服員是染疫高風險群,已有不少照服員請假。
美國是前車之鑑。根據《紐約時報》統計,美國長照機構受疫情肆虐,造成高達18萬人死亡,佔了總死亡人數的1/3。
資源薄弱,「我們什麼都沒有」
唐順菊也擔心自身安危,但她照顧的6個個案當中,有3個是獨居老人,「說難聽一點,人死在家裡也不會有人知道,」她說。
照服員要自我保護,只能多與被照護者聊聊,多問足跡史,並且確實幫對方量體溫,多方判斷進入服務的風險;再來就只能靠著臉上所戴的一層薄薄口罩。
「我們的壓力不比醫護小,但我們什麼都沒有,」唐順菊無奈地說。
唐順菊在20多年前,從雲南嫁到台灣,在兩個小孩長大後,加入萬華的立心慈善基金會,至今已經服務了9年時間。

像唐順菊這樣的照服員,多數尚未打疫苗。(唐順菊提供)
立心慈善基金會是萬華最主要的長照服務單位之一,目前八成的經費來自社會局的委託服務,提供萬華地區300多位長者居家照護,其中近半數是獨居。
但相較於醫護、警察、消防等,有政府的資源挹注,這群穿梭在長者或失能者間的照服員,雖然也屬於染疫高風險族群,受到的關注、分配到的資源,都相對微薄。
雖然承辦的是政府委託的長照業務,但疫情爆發後,照服員所需的口罩、手套與防護衣等重要物資,基金會仍得自行張羅。
照服員雖也在公費施打疫苗的範圍,但施打順序排在警、消之後,立心有50多位長照員,尚未有人施打疫苗。
隔離後,仍盼趕回「伙伴」身邊
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常務理事、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系教授陳正芬認為,照服員穿梭在健康風險高的案家中,如果要避免長照體系像國外成為重災區,照服員的防護要強化,包括疫苗的施打,以及更好的防護裝備。
儘管剛逃過染疫一劫而驚魂未定,唐順菊仍希望解除隔離後,趕快回到工作崗位,照顧她的「6位伙伴」。
尤其是一位已照顧8年的小朋友,「他是一個多重障礙的孩子,氣切又插鼻胃管。我每天都幫他拍痰,不然被痰卡到,又要送醫院。」
那位小朋友的家長,已經頻頻問她,什麼時候解除隔離,可以回來「上班」了?(責任編輯:王儷華)